内存结构

参考资料:

内存地址到内存条

应用程序使用虚拟地址,CPU 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然后将内存读写动作发给内存控制器(在 PC 上就是北桥芯片)。内存控制器将物理地址转换为总线地址(bus address),将具体的总线设备发送读写指令。如果目标物理地址被映射到内存条中,

RAM

现有的 RAM 可以分为两类:SRAM 和 DRAM。SRAM 的全称是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结构相对复杂,单位体积容量较少,但是存取速度更快,常用作 CPU 内部的寄存器。DRAM 全称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结构更简单,单位体积容量更大,但是存取速度要比 SRAM 慢,常用作计算机运行内存。

SRAM 和 DRAM 都属于易失性存储介质(volatile memory),也就是断电之后存储在其中的数据都会丢失。DRAM 需要不断地进行再充电(refresh),否则存储的电荷会逐渐消失,因此,“刷新频率”也是现有的内存产品的关键指标之一。

目前常见的商品内存条是 DDR3 或 DDR4,都属于 DRAM 类型。

DRAM 子系统

DRAM 内部还有更细化的结构,依据层级大小可以划分为 channel > DIMM > rank > chip > bank > row/column

channel(通道)可能只有一个,DIMM 通常就是一个内存条包装。rank(路)

最基本的数据单元(storage cell)的结构是二维矩阵,叫做 Chip,每一行就叫做一个 row,每一列叫做一个 column。此外还有一个 row-buffer,是执行内存写入和读取操作时的缓冲区。

对一个 row/column 矩阵执行的读写操作单位是 bit,也就是对于一个 row/column 矩阵,只能一次读一个 bit,写一个 bit。

但是 CPU 往往一次操作多个 bit,例如对于 64-bit 的 CPU,每次内存读写操作对应 64 个 bit。因此,同时有 64 个 CHIP 同时工作,如果是启用了 ECC 的内存,则有 72 个。

访问周期

DRAM 也有自己的频率,但是一次内存访问并不能在一个周期之内完成。虽然 DDR 内存可以在一个周期之内传递两个机器字的数据,但是寻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之间说过,最基本的 chip 组织成二维矩阵的形式,因此在访问内存的时候,需要指定要访问其中哪一行、哪一列。指定行的过程叫做 RAS(Row Address Selection),指定列的过程叫做 CAS(Column Address Selection)。RAS 和 CAS 是串行进行的,RAS 之后,内存会把选定的行中的数据放入 row-buffer 里。如果相邻两次内存访问的 RAS 取值相同,那么可以省去第二次的 RAS,提升速度。

访问一次内存消耗的时间较长,因此内存通过增加数据吞吐量的方法来补偿。

memory allocator 优化

有些 memory allocator 已经开始考虑缓存的影响了,让数据尽量位于同一个缓存行(cache line)之中。类似,考虑了 DRAM 结构之后,可以让数据尽可能位于同一个 row-buffer 之中,这样,访问相同 row 可以提升一定的速度。

此外,让不同的线程使用不同的 bank,这样不同 bank 可以独立进行寻址,访问内存在硬件层次上可以并行。

尽可能让不同 thread 使用的物理页对应相同的 cache line,对应不同的 bank,因此相关逻辑应该在 page frame allocator 中实现,配合 page coloring 技术。

dmidecode

dmidecode 是 Linux 系统下的一个命令行工具,能够读取 DMI 表(也有的说法是 SMBIOS 表),通过这个工具,可以获取内存的相关硬件参数。命令语法是

dmidecode -t <type>

其中 type 字段的合法取值与解释如下:

type information
0 BIOS
1 System
2 Base Board
3 Chassis
4 Processor
5 Memory Controller
6 Memory Module
7 Cache
8 Port Connector
9 System Slots
10 On Board Devices
11 OEM Strings
12 System Configuration Options
13 BIOS Language
14 Group Associations
15 System Event Log
16 Physical Memory Array
17 Memory Device
18 32-bit Memory Error
19 Memory Array Mapped Address
20 Memory Device Mapped Address
21 Built-in Pointing Device
22 Portable Battery
23 System Reset
24 Hardware Security
25 System Power Controls
26 Voltage Probe
27 Cooling Device
28 Temperature Probe
29 Electrical Current Probe
30 Out-of-band Remote Access
31 Boot Integrity Services
32 System Boot
33 64-bit Memory Error
34 Management Device
35 Management Device Component
36 Management Device Threshold Data
37 Memory Channel
38 IPMI Device
39 Power Supply

可见,与内存相关的取值有 5、6、16、17、18、19、20、33、37。

案例——PALLOC

论文《PALLOC: DRAM Bank-Aware Memory Allocator for Performance Isolation on Multicore Platforms》。

现有的 OS 都把 DRAM 看作完整的一坨,不考虑内部的细化结构,也就是多少 rank、多少 bank 等一概不考虑。当然,这样开发起来更加容易,而且硬件设计者也在尽力弥合细节的性能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内部结构确实对性能有影响,既然这样,我们就有理由去追求这些性能提升。

由于内存由多个 bank 组成,在多核环境下,访问不同 bank 会造成性能的差异。如果一个多线程的应用程序,不同的线程运行在不同的 CPU 上,分配内存时,不同的线程使用不同 bank 中的内存,这样可以显著地提升性能。

但是 PALLOC 的目的并不是提升性能,而是增强隔离性和可预测性,适合于嵌入式系统。也就是说,避免因使用相同/不同 bank 而造成的多线程应用性能波动。PALLOC 使 thread 之间的差异变小,但是可能造成单个 thread 的性能小幅下降(因为可用的内存变小了)。

PALLOC 用的是类似内存分区的方式,划定某个 bank 归哪个 CPU 使用之后,这个 bank 就不可能被其他 CPU 使用。

重点: - 在一个 CPU 上申请的内存不一定就在这个 CPU 上使用。但这并不是 PALLOC 的问题,而是程序设计这个问题。一个“好习惯”就是自己分配自己使用的内存。 - CPU 数量和 bank 数量未必相等,有可能 bank 数量比 CPU 数量少(类似 PCID 的分配)。对于 PALLOC,由于是面向嵌入式系统的,需要设计人员人工指定每个 bank 供哪个 Core 使用(可以在运行时动态更改配置)。 - 文章仅仅考虑了 bank,但是实际上 DRAM 的结构不仅仅有 bank,如果考虑更细的结构(例如 row)是不是性能提升更好? - bank 的粒度是多大?应该是页大小的整数倍,而且一个 bank 应该映射到连续的物理地址范围。既然需要关心物理地址,那么必然需要编写内核代码。

案例——High Efficiency General Memory Allocator

论文《High Efficiency General Memory Allocator》。

主要特点是把软件底层和上层特征统一了起来。内存分配器会根据软件的上层行为调整内存分配策略。

许多软件都实现了自定义的内存分配器,例如在 SSL、LUA 等项目中,都实现了某种类似内存池的机制。但是每个软件都定制一个 allocator 比较麻烦,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开发一个通用的 allocator,能实现更高的性能,也可以实现通用性。

两个假设: - 如果程序中大量进行内存分配,那么这些内存分配基本上都是在循环中进行的。 - 循环中进行的内存分配通常都是大小相同的。

文章借助编译器对程序进行 instrumentation,利用 LLVM 识别循环和 malloc/free 的调用信息。

NUMA

NUMA 表示非均匀内存访问,也就是在系统中,每个处理器访问内存的速度是不同。对于 x86 处理器来说,如果一个计算机中只安装了一块多核处理器,那么这个计算机是一个标准的 UMA 架构,因为同一个硅片上的逻辑处理共享同一个内存控制器(原北桥芯片),因此它们看到的内存结构是相同的。

如果计算机主板上有多个CPU插槽,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每个CPU包装(package)都集成了自己的内存控制器,因此不同插槽上的处理器所看到的内存并不是均匀的。每个插槽(或者节点)都有一部分与其关联的内存,访问这部分内存速度较快;访问其他节点关联的内存则速度较慢。因此,对于单节点的多核处理器,并不是NUMA结构,NUMA的特点仅仅在多处理器的情况下才会体现出来。

所以,虽然x86使用了NUMA架构,但是对于普通桌面系统而言,并不需要去考虑。只有那些高性能的服务器才需要考虑NUMA的影响。